氮氧化物废气处理案例|如何处理氮氧化物(NOx)废气
文章来源:玮霖环保科技 人气:6 发表时间:2025-04-11
NOx 废气主要来自高温燃烧过程和化工合成反应,常见行业包括:
能源行业:燃煤 / 燃气发电厂、供热锅炉(燃烧煤炭、天然气时生成 NOx,以 NO 为主,占比约 90%)。
化工行业:硝酸生产、氮肥制造(如硝酸铵、尿素生产)、有机合成(NOx 来自硝酸使用或氧化反应,含 NO、NO₂等)。
钢铁 / 建材:高炉炼铁、烧结机、水泥窑(燃料燃烧及矿石煅烧产生 NOx)。
机动车尾气:本次案例聚焦工业固定源,暂不涉及移动源。
客户背景:某大型国有发电集团(2×600MW 燃煤机组),位于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城市,执行严于国家标准的地方排放限值。
废气产生工序:
燃煤锅炉燃烧过程中,空气中的氮气与氧气在高温(>1200℃)下反应生成 NOx,主要为 NO(约 95%),少量 NO₂。废气量:单台机组约 120 万 m³/h,初始 NOx 浓度 800~1000mg/m³(以 NO₂计)。
处理工艺:
“低氮燃烧技术 + 选择性催化还原(SCR)” 组合工艺
前端控制:安装低氮燃烧器(分级燃烧、烟气再循环),降低初始 NOx 生成量,预减排 30%~40%,使浓度降至 500~600mg/m³。
末端治理:SCR 系统(催化剂为 V₂O₅-TiO₂,反应温度 300~400℃),喷入氨水(NH₃)作为还原剂,发生反应:
4NO + 4NH₃ + O₂ → 4N₂ + 6H₂O
(主要反应)
2NO₂ + 4NH₃ + O₂ → 3N₂ + 6H₂O
设计脱硝效率≥85%,氨逃逸率≤3ppm。
处理效果与结果:
排放浓度稳定在 50mg/m³ 以下(优于《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》GB 13223-2011 中 “特别排放限值” 100mg/m³)。
年减排 NOx 约 8000 吨,满足地方环保要求,避免因超标排放产生的罚款(约 200 万元 / 年)。
副产物为无害氮气和水,无二次污染;催化剂寿命 5~8 年,运行成本约 0.15 元 /m³(含氨水、电费)。
客户背景:某化工企业(年产 50 万吨稀硝酸),硝酸生产过程中尾气 NOx 浓度高,且含 NO、NO₂、N₂O 等多种形态。
废气产生工序:
硝酸合成工段(氨氧化生成 NO,再氧化为 NO₂)和吸收塔尾气排放,废气量约 5 万 m³/h,初始 NOx 浓度 2000~3000mg/m³(以 NO₂计),NO/NO₂比例约 3:1(呈 “富 NO” 状态)。
处理工艺:
“氧化吸收 + 碱液喷淋 + 活性炭吸附” 组合工艺
氧化调节:投加 NO 氧化催化剂(如 ClO₂),将 NO 氧化为 NO₂,使 NOx 中 NO₂占比提升至 50% 以上,便于后续吸收。
碱液吸收:采用 NaOH 溶液喷淋(反应式:NO + NO₂ + 2NaOH → 2NaNO₂ + H₂O
),去除率约 70%,浓度降至 600~900mg/m³。
深度净化:活性炭吸附装置(利用活性炭表面官能团吸附 NOx,可在常温下运行),最终排放浓度≤100mg/m³。
(注:若需更高效率,可叠加 SCR 工艺,但需预热废气至 200℃以上。)
处理效果与结果:
总去除率达 95% 以上,排放浓度稳定在 80~100mg/m³(符合《硝酸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》GB 26132-2010 中 “新建企业限值” 100mg/m³)。
年回收硝酸钠 / 亚硝酸钠溶液约 500 吨,通过结晶提纯后作为化工原料出售,抵消部分处理成本(运行成本约 0.8 元 /m³)。
解决了传统单一碱液吸收对 “富 NO” 尾气处理效率低的问题,避免 NO 因难溶于水而逃逸。
工艺类型 | 适用场景 | 去除率 | 优势 | 局限性 |
---|
低氮燃烧 | 前端预减排 | 20%~40% | 成本低、无额外能耗 | 单独使用无法达标 |
SCR/SNCR | 中低浓度、高温场景 | 80%~95% | 效率高、技术成熟 | 需催化剂、氨逃逸控制 |
碱液吸收 | 高浓度、NO₂占比≥50% | 60%~80% | 设备简单、可回收盐 | 对 “富 NO” 尾气效率低 |
活性炭吸附 | 低浓度、深度净化 | 70%~90% | 常温运行、适应性强 | 吸附剂需再生 / 更换 |
NOx 废气处理需结合行业特性(如燃烧源 vs. 化工源)、废气浓度及组分(NO/NO₂比例)选择 **“前端控制 + 末端治理” 组合工艺 **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