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绵(主要为聚氨酯泡沫)生产过程中,废气主要来自化学发泡反应和物理加工环节,成分复杂且具有毒性 / 恶臭,具体来源包括:
发泡工序(核心污染环节):
熟化工序:
泡沫固化过程中残留的挥发性有机物缓慢释放,形成无组织排放(占全厂 VOCs 排放的 20%~30%)。
切割 / 打磨工序:
机械加工产生聚氨酯粉尘(颗粒物浓度 50~150mg/m³),同时摩擦升温导致少量 VOCs 挥发。
烘干工序(部分企业):
烘箱加热泡沫时排放热气,含低浓度 VOCs 和水蒸气。
工艺环节 | 适用污染物 | 核心设备 / 技术 | 关键参数 | 注意事项 |
---|
预处理 | 异氰酸酯、粉尘、水汽 | 碱液喷淋塔、除尘器 | 喷淋 pH=10~12,除尘效率≥99% | 优先去除腐蚀性 / 颗粒性物质,保护后续设备 |
浓缩技术 | 中低浓度 VOCs | 活性炭吸附、沸石转轮 | 浓缩倍数 10~20 倍 | 高湿度废气需先除水(活性炭怕水,沸石耐湿) |
末端治理 | VOCs、恶臭 | RCO(中浓度)、RTO(大风量) | 反应温度 250~850℃,停留时间≥1s | RCO 需避免催化剂中毒(如含硅、硫物质),RTO 需控制废气浓度在 LEL 安全范围 |
异味控制 | 异氰酸酯、胺类 | 生物滴滤塔(补充) | 气液接触时间≥30s | 复杂异味场景可叠加生物处理或 UV 光解 |
海绵厂废气治理需针对异氰酸酯毒性、VOCs 易燃易爆性、高湿度粉尘三大难点,采用 “预处理除杂 + 浓缩富集 + 高效销毁” 组合工艺:
中小规模企业(发泡线单一、风量<2 万 m³/h):优先 “碱液喷淋 + 活性炭吸附浓缩 + RCO”,重点去除异氰酸酯和异味,控制投资成本(约 200~300 万元)。
大型企业(多工序混合废气、大风量):选择 “多级预处理 + 沸石转轮 + RTO”,兼顾粉尘、水汽、高浓度 VOCs 处理,实现超低排放和余热回收。
通过案例实践,两类企业均可实现超 90% 的 NMHC 去除率,异氰酸酯类污染物排放低于职业接触限值,同时解决异味扰民问题。在设计时需特别注意废气成分检测(如 TDI/MDI 浓度)、安全防爆设计(尤其是含环戊烷等可燃气体时),以及冷凝水 / 废碱液的二次污染防治,确保全流程环保合规。